(超長篇)來自北歐的名槍 - 芬蘭 拉蒂 L-35

前言: 我個人偏愛收藏芬蘭的武器,最大的原因是因為芬蘭人就那麼一個剛獨立不久,還是積貧積弱的彈丸小國,在冬季戰爭和延續戰爭裡跟蘇聯這個龐然大物打得有來有往。兩場戰爭下來都以弱抗強,以全面被碾壓的弱勢武器裝備,用入侵者1/4的兵力造成了4-5倍於己的傷亡,妥妥的戰鬥民族。網上也沒有一篇像樣的關於L-35的中文文章,剛好手裡有,整理拼湊一下,跟大家介紹。

正式名稱: Lahti 拉蒂 L-35
芬蘭官方名稱: 9.00 PIST/35
產地: 芬蘭
生產工廠: VKT (Valtion Kivääritehdas - 國家步槍廠,芬蘭於維斯屈萊Jyväskylä)
口徑: 9x19毫米帕拉貝魯姆(9毫米鲁格)
總長度: 235毫米
槍管長度: 118毫米
重量(連滿載彈匣): 1250克
供彈方式: 8發可分離彈匣
槍機模式: 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
發射模式: 內藏式擊錘擊發
服役時代: 芬蘭軍隊1940-1980年代,被FN勃朗寧HP-BD替代
總生產量: 包括試驗型和最後的紀念品,9000把左右
生產年份: 1929年 - 1952年,1985年,文章裡詳細介紹*

故事從1918年開始講起 - 那年,在德國普魯士第27獵兵營作戰過的芬蘭軍人回國,以軍官團的身份參加了芬蘭的紅白內戰。同年,內戰以白軍勝利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勝利結束。

德國普魯士第27獵兵營 (Königlich Preussisches Jägerbataillon Nr. 27, Google圖片)

這些曾經在德軍服役過的芬蘭軍官們對德國人的魯格P-08順理成章地情有獨鐘,於是建議軍隊從德國進口P-08。可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限制於凡爾賽和約,德國不能生產任何9x19毫米口徑和槍管長過100毫米的手槍。可是同時期的其它9毫米口徑的半自動手槍也只能從比利時進口,無論在價錢和供貨速度上都比不上德國。所以芬蘭最後決定進口7.65x21毫米和98/95毫米長的改裝版P-08,改名M/20。1923年芬蘭軍隊正式裝備這款改裝版P-08,命名為M/23。(圖片來自SA-Kuva)

DWM M/23,注意握柄上有芬蘭的部隊番號銅片(網絡圖片,出處標註在圖片下方)

芬蘭勃朗寧 - 時間到了1929年,與其繼續進口手槍,芬蘭軍部偏向於自行研發一種能夠打比7.65毫米口徑性能更優越的9毫米口徑的手槍。於是擔子落在了芬蘭的天才槍械設計師艾莫.約翰內斯.拉蒂(Aimo Johannes Lahti)肩上。上頭的要求非常簡單,可以非常輕易的在沒有特殊工具的情況下分解和組裝,構造簡單,使用可靠,可以在50米的距離打穿德軍的鋼盔。據說當時還沒有正兒八經的下達開始研發的明文命令,只是說了下拉蒂要有空的時候(當時他在主持著Lahti M/26輕機槍的生產)看看可不可以設計把自家的手槍,可以的話以後找機會造試驗型先試試。

艾莫.約翰內斯.拉蒂(維基百科圖片)

那就試試吧 - 於是試驗型L-29誕生(TOPWAR圖片)


無可否認,拉蒂在設計外形的時候有參考當時實在是好用的魯格P-08人體工程學的元素。雖然兩者都是枪管短行程后座作用,可是前者卻沒用採用後者的招牌肘节式闭锁,而是後膛卡鐵閉鎖。其實結構上跟博格曼手槍系列(Bergmann 非常遺憾我還沒有這把的收藏)更相似。(圖片來自Firearmresearchcenter)

其實我個人覺得說L-35抄襲P-08就算了,畢竟P-08還是非常優秀的一款手槍,至今依然深受收藏家們的喜愛。

可是有人說L-35抄襲南部十四式,那簡直是對拉蒂的侮辱。我也有把南部十四式,無論從造工到實際操作都跟L-35有天壤之別。

從左到右:魯格P-08,南部十四式,拉蒂L-35

倒是有傳言說拉蒂抄襲的是芬蘭本土另一位槍械設計師阿爾諾.薩諾蘭塔( Arvo Saloranta,時任VKT工廠主任)的設計,因為兩者實在太相似了。不過事實上沒有任何實際的文件說明了兩者之間的抄襲關係,薩諾蘭塔本人並沒有作出過任何抗疫,拉蒂也沒有承認抄襲。

薩諾蘭塔的設計,為9毫米口徑 (TOPWAR圖片)

芬蘭槍械設計師阿爾諾.薩諾蘭塔( Arvo Saloranta,時任VKT工廠主任,大名鼎鼎的拉赫蒂-萨洛兰塔M26轻机枪名字裡面的後半部就是他,Google圖片)

最初L-29設計為可以使用7.65和9毫米兩種口徑,最後芬蘭軍部拍板拋棄7.65,只用9x19毫米。(圖片來自Ammoland)

在1929年到1935年間,拉蒂陸陸續續改良了L-29,主要是去除掉一些跟實戰無關緊要的零部件以節省開支,和一些對使用者更體貼的設計,例如保險的位置和栓的尾部的形狀。

時間到了1935年六月,軍部提出了明確的改良要求,達到要求後即可直接量產 - 解決手槍偶然可以全自動激發的問題,改良扳機手感,總體還是太重了,得減肥。

1936年七月,雖然減輕了重量後的L-35還是比其他用同樣9毫米口徑的半自動手槍要重,可是全自動和扳機的問題已經解決,軍部正式下了第一個2500把,每把650芬蘭馬克的訂單,由VKT(Valtion Kivääritehdas - 國家步槍廠,芬蘭於維斯屈萊Jyväskylä)生產。

1927年時的VKT廠房 (維基百科圖片)
Jyväskylä_rifle_factory_1927

1937年二月VKT接受了訂單開工。1938年七月第一批99把戰地試驗型(Field Test Series)出廠,可是在生產過程中持續的改良(其中包括了把在潮濕極寒的環境下會腫脹變形而有可能把扳機內部結構卡住的木質手柄換成塑膠)和之前過於天真的預算,每把的成本從原來的650芬蘭馬克一下子跳到了1290芬蘭馬克。同月,軍部把之前的2500把訂單取消,取而代之的是7642把(有的來源說是7500把)的新訂單,要求是VKT一個月出貨1000把。開什麼玩笑?VKT同時兼顧著魔改莫辛納甘(詳情請看我之前的芬蘭莫辛納甘文章),生產新的輕機槍,衝鋒槍,維修壞掉的武器,現在還加每月1000把L-35的KPI。理想永遠是那麼理想,現實卻永遠會是骨感的 。開始量產後又又又進行了多達23次的改良。一直到1940年三月中旬,冬季戰爭的最後幾天,芬蘭軍隊才正式接受了第一批1000把正式量產的L-35。(Google圖片)

1939年三月份,軍部把拉蒂L-35,瑞典造M1907(FN M1903),FN High Power勃朗寧大威力和Colt柯爾特M1911A1進行了最後一次比較和測試。基於口徑,耐寒,後勤,維修和到貨的速度等等的考量,最終下定決心把L-35繼續幹下去(啥?之前搞了十年是還沒下定決心嗎?)。

L-35, Colt M1903 (这把1920年产,沒有瑞典M1907,將就一下), 和勃朗寧大威力 (這把是加拿大英格利斯的中國合約槍),M1911A1(这把是1945年的Colt)

芬蘭拉蒂L-35可以細分成幾個型號(衍生型)

第零型: 序列號為1006 - 1104, 一共99把,第一批量產的L-35。作為試驗型號生產,沒有參加過戰鬥,以後的改良均基於這個型號。長得和第一型是一樣的,可參考下面的第一型。

第一型: 序列號為1100 - 3700 (大概範圍,實際型號得看當時庫存裡已生產的零件,下同),一共約2600把,是全部型號裡生產量最多的。作為第一款真正裝備到芬蘭軍隊的L-35,也是唯一一個型號曾經打過冬季戰爭。可是因為在這之前的多番延遲和改良,一直到1940年三月中旬,冬季戰爭的最後幾天,第一批約1000把才到的前線。之後在1941年六月份前陸續把剩下的約1600把送到軍隊手裡。該型號的L-35最明顯的特征是其套筒上方接近尾部的一個水滴形的結構。這個結構裡面其實空心的,並沒有任何的實際作用。本來裡面有一個套筒復原器(Slide Rescuperator),以幫助套筒在嚴寒的環境下開槍後回到應當的地方。可是這個復原器的應用在第零型的99把出廠前就被確認為是多餘的(只會製造更多的零件數量和不可預測的問題)而被拋棄掉。可是又不能浪費已經生產且通過質檢的套筒,於是約2700把第零型和第一型的L-35套筒上依然保留了本該是留給裝復原器的小空間。

套筒上方前端的上膛警示器(Loaded Chamber Indicator)的尾部是圓形的。

第一型裡面有“幾十把”(實際數量不詳)被打上三位數字“0xx”序列號的,是沒有通過軍隊質檢被退回去的。可是油管上Forgotten Weapon的槍支耶穌在介紹L-35的時候有拿出過一把三位數字序列號032的L-35,說是用第零型零件組裝成的示範槍。你們自己挑一個相信吧。

第一型(長得和第零型是一樣的)套筒上方上膛警示器的圓邊形狀
和後面那多餘的本來是留給復原器的水滴狀結構

我的第一型: 這把序列號為1467,屬於最早一批1000把裝備到軍隊的之一。保存著九成左右已經轉化為深紅褐色的烤藍塗層(這跟當時VKT還不太到位的烤藍工藝油管,化學成分不一致有關)。而且我能找到的其它同是轉化成深紅褐色的烤藍都出現在第一型裡。槍膛鏡亮,反光,但是有輕微的點腐蝕狀況,我個人非專業估計八成以上新。

第二型: 序列號為3700 - 4700,一共約1000把,是全部正式生產型號里最少量的一批。這個型號沿用了跟第一型一樣的上膛警示器。第一型那多餘的套筒復原器的空間在這個型號裡被移除掉。生產和交付時間約在1941年六月份以後到1942年年底。

第二型套筒上方後面那多餘的本來是留給復原器的水滴狀結構已經被去除

我的第二型: 這邊序列號為4602, 屬於該型號接近尾聲的其中一把,離換到第三型只差98把了。槍身的烤藍依然保存著當年的顏色,分解閂和槍管靠近槍口的地方有明顯的跟槍套摩擦後的痕跡。槍管同樣保存著七八成新,膛鏡亮,反光,只有丁點腐蝕狀況。

第三型: 這個型號分為兩部分,戰時和戰後,總生產量約2100把。戰時序列號為4700 - 5800,約1100把,作為戰時生產的L-35,生產和交付時間在1944年九月份之前,也叫早期第三型。1944年9月份蘇芬延續戰爭停戰的同時VKT也停止了生產新的L-35部件,繼續用已經造好了的L-35部件生產整槍,於是戰後又生產了1000把,序列號為5800 - 6800,也叫後期第三型。有記錄的裝備到軍隊的序列號為6731,在這以後的都是到了民用市場。第三型的L-35裡面還有一批約250把,序列號為V0150 - V0400的被芬蘭軍隊質檢部淘汰了的。他們的外表跟其餘通過質檢的第三型一模一樣,只是序列號不一樣而已。這些沒通過質檢的並沒有用於裝備軍隊,後來被買到了民用市場。該型號的上膛警示器尾部從之前的圓滑形狀改為直角,套筒兩邊一些多餘的棱角也被去掉,減肥。

第三型的上膛警示器尾部改為直角型

我的第三型: 序列號為4790,屬於早期戰時交付的那批之一。槍身八成新,這把的槍膛是我三把裡面最漂亮的,跟全新比起來就是反光稍微暗淡了一點。

第四型: 序列號為6800-9300,一共約2500把。第四型早期的幾百把(實際數量不詳)用的是第三係的套筒,所以也保留了相對應的上膛警示器。其餘的套筒上面一馬平川,沒有上膛警示器。這個型號手柄上面用於安裝肩托槽也被去掉了。其實在這之前的肩托槽有等於沒有,因為用來配套的肩托一直停留在實驗階段,總共才生產了50個。偶爾在網上看到有跟L-35配套賣的,要的都是五位數美元的天價。值得一提的是,同樣是天價,可是沒那麼過分的魯格P-08肩托可以被裝在L-35的卡槽上。

只生產過50隻的拉蒂木質肩托/槍盒(圖片來自Jan C. Still Forums用戶)

這時候VKT改名為Valmet(Valmet Oy Tourula Factories),所以在這之前套筒上面的VKT L-35銘文變成了Valmet L-35。這個型號的全部都不是沒有服役軍隊,而是被賣到民用市場了(也有出口的)。(Google圖片)

我的第四型: 我沒有第四型,原因在於我個人對和平時期生產給民用市場的槍械興趣沒有那麼大,也就捨不得花那麼多錢去買一把回來收藏了。所以退而求其次收了吧戰時瑞典生產的丹麥訂單的M/40。M/40和L-35的第四型大體上相似,下面會詳細對比。以後有機會撿漏收一把再更新這部分。(Google圖片)

紀念型: 序列號為50001- 50100, 一共只有一百把。1985年Valmet公司作為L-35服役50週年生產的一批。賣給了或者是送給了誰,不清楚。哥只是個傳說,我網上和書裡找不到任何該型號的圖片。

Target遠距離型: 有兩把三位數字序列號的L-35被改為這種遠距離Target型。這個型號有加長的槍管,額外特製的瞄具,雙腳架,和肩托。目前只知道其中一把被SAKO公司珍藏著。我也只是看了油管Forgotten Weapon才知道他們的存在。(圖片來自Forgotten Weapon網站)

L-35簡略的時間線:
-1929年第一把試驗型
-1935年最終定型
-1938年開始量產
-1940年首次裝備軍隊並用於冬季戰爭尾聲
-1945年停產
-1950年用剩餘的零件生產給民用市場
-1952年最終停產
-1979年最後一批替換零件(主要是套筒)停產
-1985年最後一批用庫存的零件生產的100把生產作為紀念品

L-35上常見的銘文:
保險旁邊的“V”- Varmistin,芬蘭文Safety的意思

槍身尾部靠近虎口的地方圓圈裡的“M” - “Myyty” 從軍隊庫存裡退役

套筒上方的菱形裡的VKT - Valtion Kivääritehdas - 國家步槍廠

方塊裡的SA - Suomen Armeija 芬蘭陸軍

小零件上面電筆寫的“E” - VKT的質檢員Erkki Lilja名字縮寫 。

這哥們不光是一個普通的996,還是Lilja M1943 全自動自動步槍,9x40毫米口徑,的設計者,可惜只停留在試驗階段。(Google圖片)

槍管下方的各種質檢驗收戳

選料上乘: 芬蘭的L-35用的鋼材品質是非常高的,可是再好的鋼材,配上手槍的設計,也耐不住芬蘭士兵的作。早在芬蘭軍隊用M/23(魯格P-08衍生型)時就有用加大藥量的衝鋒槍子彈把手槍干裂的“良好傳統”。到了L-35時代士兵們依然我行我素,繼續使用衝鋒槍子彈繼續把手槍套筒(通常是從加速器那地方開始)干裂開。所以今天市面上相當一部分的L-35都是不對號的,也造成了本來就少的全對號L-35更少了。

有裂縫的M/40套筒(圖片來自Jan C. Sill Lugerforums的用戶)
BBAB3837-3006-40DC-8E2A-F0E26FEAD0F0.jpeg

L-35的特有之處: 套筒底部靠前的地方有一個小零件叫加速器(Accelerator)。這種設計通常只會在衝鋒槍和機關槍上為了加速槍機快速運動才會用得上。拉蒂把它應用在一把手槍上面原因只有一個 - 芬蘭的嚴冬不是開玩笑的(不服可以去問問蘇聯紅軍),槍支會在極度寒冷的環境下各種花式卡。加速器原理是當開槍後槍機開鎖向後坐時會帶動一個小曲桿,小曲桿往上旋轉後會撞擊推動槍栓加速向後退,從而提供了多一層光靠彈藥擊發以外的動力,提高了循環的可靠性。跟上面提到過被移除掉的套筒復原器一樣,拉蒂有懷疑過加速器的實際作用。於是有一小批沒有安裝加速器的L-35被生產出來測試。查找不到詳細的測試過程和定論,只知道測試結束後這批沒有安裝加速器的馬上回廠加上了加速器。人們猜測是軍方發現加速器雖然不是“必需”的,但是“非常有用”的一個部件。

加速器

L-35的彈匣: 隨槍配套兩個彈匣(一個上槍,一個後備),是可以跟瑞典造的M/40彈匣互換的,兩者在形狀上面一模一樣。區別在瑞典的有烤藍,芬蘭的沒有。芬蘭的彈匣有的上面有兩個小洞,有的沒有。有的底部有打上SA(Suomen Armeija 芬蘭陸軍),有的沒有。價錢方面芬蘭的得要接近100美刀,瑞典的25美刀兩個。

L-35槍套: 槍套也是香餑餑,早期的軍綠色槍套被標價到800多美刀一個(有價無市的感覺),後期的土黃色的分軍用和民用,看品相,通常250-400美刀一個不等。隨槍套跟一個小工具,用以裝子彈進彈匣和擰螺絲,和一個清潔通條。這個是中期戰時生產的槍套

6_post-8719-0-86400800-1466527370

要提一下的是,要不用那個小工具上子彈的話就只能用大拇指把彈簧摳下去,那特別小的按鈕會造成大拇指的劇痛。

野外拆解(Field Strip) 的設計也是非常親民,只需用手掌頂著槍管往後推,然後把槍管旁邊的分解閂往下(順時針)轉90度,整個槍管套筒連著槍栓就可以被分解出來了。分離槍栓也只需要輕輕一抽即可。整個過程只需不到五秒。

裝回去的時候要注意閉鎖卡鐵(Locking Block)的方向,不過上面有箭頭溫馨方向指示。

第二和三型在做保養

內藏式擊錘

L-35的收藏價, 取決於是哪個型號的,值約為同等品相的M/40的兩到三倍,最便宜的第四型從$1400美刀(撿漏價)到連肩托的第零型的五位數字不等。打算收藏的小夥伴們要稍微注意一下了。我就見過有賣家為了提高流量在物品標題裡同時把瑞典M/40和芬蘭L-35標上。

衍生型:芬蘭授權瑞典本土富世華(Husqvarna)生產的M/40

M/40總生產量: 約100000把,其中包括出口到丹麥的13500把。

M/40服役年代: 瑞典軍隊到1993年,,被格洛克Glock 19和17替代;丹麥警隊到1990年代,被格洛克Glock 17和19替代。偶爾會有M/40在挪威出現,這被一些收藏家誤認為挪威也正式裝備過,其實只是一些間諜底下組織在挪威用過,僅此而已。

幾乎在芬蘭軍隊收到他們第一批L-35的同時,瑞典開始國產授權的拉蒂手槍,由富世華(Husqvarna,對,就是那個生產各種大小民用工業用工具的瑞典公司)負責生產,命名為M/40,人送外號“鐵爐”(The Iron Stove)。

M/40也是9毫米帕拉貝魯姆口徑,整體設計基本上跟L-35一致,有以下改動:

把扳機護環加大了方便戴手套

槍管的螺母換成外置方便更換

復進簧和導桿被固定在槍身上而不是跟栓連一起

手柄上的VKT標誌換成了富世華標誌。丹麥這批的都是黑色握把,其餘大多數是咖啡色的。

前鐵瞄改用更為精簡的直角(下面),而不是L-35的梯形(上面)

套筒加速器的形狀也有所不同(上面的是L-35,下面M/40)

復進簧和導桿被固定在槍身尾部,下面有HV皇冠 - Haerens Vapenarsenal (軍庫)

跟L-35的第四型一樣,沒有上膛警示器(前期的有,後來因為設計上的衝突,都回廠把警示器磨掉了)。

但是“基本上一致”不等於零件可以對換,至少得經過打磨改裝才可以。網上看到不少老外收藏家用經過改造的M/40零件去修壞掉的L-35。

M/40槍套,配通條,小工具,三個彈匣

注意槍套上“MADE IN SWEDEN” 左上方的那個不起眼的 “HV” ,這是丹麥合約槍套獨有的戳。要沒有這個戳,就算是一模一樣的套,$25美刀一個。有,就$125美刀。我這是$50美刀收的,買賣雙方都覺得自己遇上凱子了。

前期生產的M/40像L-35(形狀稍微不同)一樣有加速器,可是因為瑞典為降低預算用了含钼過高的鋼材,加上後來瑞典軍方推行把手槍子彈和衝鋒槍子彈統一化,加大了藥量(全自動武器需要)的彈藥疊加上加速器導致了很多的M/40的套筒和栓破裂,後期就把加速器去掉了。到80年代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彈藥把槍弄壞的情況,索性靜悄悄的把M/40停用,把在退休幹部療養院享受著待遇的M1907拿出來作替代,直到1993年正式被Glock 17和19替代。事後瑞典軍方把壞掉的和一些還沒壞掉的M/40回爐煉鋼了,剩下的出口到了國外民用市場(數量不詳)。

二戰期間,丹麥流亡政府的軍隊訓練時裝備了1000把M/40(沒有任何特殊識別),他們戰後回國時把這些M/40也一同帶回了丹麥。1944年丹麥流亡政府購買了2000把M/40(這些上面有“SS”的質檢銘文),加上戰後1945年丹麥政府為其警察部隊下的10000把訂單(這些都是“D”字頭和有“HV皇冠”質檢銘文的),丹麥一共接受了約135000把M/40。

1945年丹麥警察部隊(圖片來自laststandonzombieisland)
images

L-35比M/40質量好?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非常有待商榷。因為在衝鋒槍的烈性9毫米彈藥面前全部鋼材都是平等的,該裂的還是會裂。不過從收藏價值的角度上去看的話,L-35的確有明顯的優勢,畢竟是9000把和100000把產量的區別。

M/40的发展过程一共有四個不同的型號,不過那是属于另外一个范畴,这里就容我只介紹手里的唯一一把丹麦订单的M/40:接近全新的它序列號是“D”字頭,說明了是戰後警察部隊的那10000把之一。上面有生產商“HUSQVARNA VAPENFABRIKS A.B.” (富世華武器製造有限公司,成立於1689年Husqvarna城Vättern湖畔)銘文。比起普通瑞典軍隊的沒有“D”字頭的稍微香一點,大概貴兩到三成左右。

L-35和M/40的體驗: 手裡的三把L-35(第一二三系)和丹麥訂單的M/40都有打過。首先第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種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感覺,像是魯格P-08和毛瑟C-96野戰過後愛的結晶。拿在手裡空槍超過一公斤的重量會讓我回憶起來小時候玩弄老爸工具箱裡那鐵砧的畫面。整體給人一種非常堅固,絕對不是豆腐渣工程的感覺。

經典的魯格式斜握柄指向性非常高。我算小的右手握著厚重的握柄感覺雖然不會握不住,可是裡面應該可以塞得進去15發而不是只有八發子彈。

我通常不會認真的用靶紙去測試精准度,原因很簡單,打得不准絕對是人的問題,這樣子測了等於沒測。而且說真的也不太捨得多打,就打了三個彈匣。不過25米左右速射全中人體大小的目標沒有問題,理論上這槍還是非常精準的。L-35設計用的是123格令FMJ,槍口初速1050 英呎/每秒 (8克,320米/每秒)我經過多番在不同的論壇和群裡詢問,得到的答案是用Winchester白盒 115格令FMJ子彈,初速1142 英呎/每秒(還有Blazer 115格令FMJ 初速1145 英呎/每秒)是絕對沒有問題的。有芬蘭L-35的朋友們實彈射擊的時候要注意了,千萬不能用+P的子彈,否則我手裡的拉蒂就又少了個競爭對手,收藏價值又漲了。

整個過程絲滑沒有一顆卡彈,重達一公斤多的體重讓後坐力非常温柔,這對快速從新鎖定目標很有幫助。

“小瑕疵”- 歐洲流行的從彈匣底部進行操作退彈匣我個人覺得遠沒有像M1911A1拿著大拇指按鈕方便快速。

後瞄非常寬厚,基本上跟整個套筒一樣寬,遮擋了一部分視野。要是可以更窄一點的話,可能可以讓使用者更好地快速鎖定目標。

“汝欲和平,必先備戰” -
作爲目前世界上應用面最最最廣范的口徑(沒有之一),從比賽,休閒,到犯罪分子,軍隊,9毫米口徑感覺是男的都應該知道。不過其最初的命名出處好像不是很多人知道,這裡順道嘮叨幾句。(Google圖片)
OdQtq5m

其名字帕拉貝魯姆 Parabellum,出自古羅馬作者Publius Vegetius Renatus的《論軍事》第3冊中 “Igitur quī dēsīderat pācem, præparet bellum” 。後被翻譯成 “Si vis pacem, para bellum” - “汝欲和平,必先備戰”。這同時也是曾經大量生産過P-08魯格(和海量其它德軍裝備)大名鼎鼎的Deutsche Waffen- und Munitionsfabriken - 德國武器與彈藥公共有限公司,簡稱DWM的公司格言。(Google圖片)
peG9bHsC_400x400

其設計者正是設計了魯格P-08的佐治.魯格(Georg Johann Luger)(Google圖片)

設計初衷就是爲了用在P-08上面的,所以也是爲什麼9mm帕拉貝魯姆也叫9mm魯格。也正因爲跟9mm帕拉貝魯姆的完美配合,造就了魯格P-08的地位。之後1982年的4090號標準化協議(STANAG 4090),9毫米帕拉貝魯姆口徑被北約軍隊選爲製式,從此也有人稱爲9x19毫米北約彈(9x19 mm NATO)。其實通常被稱為9mm,9x19mm,9mm NATO,9mm Luger,和9mm Parabellum的都是同一個東西。當然按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膛壓啥的會稍微有差異,不過尺寸是同一的。就這麼滿大街都賣的普通的一個口徑,有沒有突然感覺高大上起來了。

其實除了咱們熟悉的9毫米魯格,還有以下這一群,都是9毫米手槍口徑 (圖片來自PewPewTactical)
9mm-Caliber-Types

結語: 拉蒂L-35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是一款非常成功(要是成功不包括生產量的話)的武器。在蘇芬冬季战争和延續戰爭中表现出色,证明了其在恶劣环境下的坚韧和可靠性,深受士兵們的喜愛,可謂是宰鵝功臣。當時除了瑞典有在授權的情況下國產M/40,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也曾經表示過對L-35的濃厚興趣,可惜芬蘭VKT是個小廠,連自家的軍隊都供不應求,就甭想出口了。L-35的設計精美,非常低的生產量(9000把),加上後期的損壞導致今天的存世量非常低,也倍受歐美的偏門老槍收藏家的追捧。(图片来自SA-Kuva)

小插曲: 我在朋友圈裡提到我在搞一篇槍的文章,立刻有朋友建議用ChatGPT來冩。我還真的去看了下,可是第一步ChatGPT就把槍的型號認錯了。好吧,那我直接把型號告訴它,要求冩該型號的曆史,結果是我在它提供的資料裡頭一版就找出了至少三處錯誤。隨便來一篇這種東西糊弄一下大多數人還是可以的,可是這種文章多如牛毛(中文的很多都是無恥地直接把英文文章用軟件翻譯成中文),我再多冩一篇就沒意思了。我的要求沒那麼low,要求必須是盡量精準到每一個零件細節和序列號,裡面的資料必須是其他任何一篇中文文章都不具備的。(AI會不會從此就學會了如何正確地用中文回答L-35的有關問題呢?)

作者聲明 - 文章裡除非是標明標明出處(通常是網絡來源),全部都是個人收藏實物圖片(手機在床上鋪塊毛巾拍的)。資料收集來源網絡搜索(芬蘭語,英語,俄語),油管視頻,論壇/群裡諮詢,芬蘭本地收藏家的幫助,和書本。因爲這不是一篇學術性正兒八經的出版文章,也請容我非特殊要求不一 一標明每一條內容的引用來源詳細信息。

我並沒有跑到芬蘭德國歷史檔案館裡翻資料,也沒那個能力去研究出新的知識。這篇其實談不上是“寫文章”,充其量我覺得就是把零碎的資料整理一下,用中文拼湊出來。有錯誤實在是在所難免,如有發現任何錯誤,請第一時間指出,互相學習。 初一只讀了半年的語文程度,臣妾已經盡力了,請非喜莫噴。

本文將會不定期修改和更新。

賣個廣告:我在小紅書和B站上都有號,隨便po點有的沒的槍支東西,搜尋用戶“雷登老槍”即可。
之前在槍友會搞過關於芬蘭武器的兩篇長文,也請多多指教


3 个赞

坐沙发慢慢欣赏 :+1:

从Forgotten Weapon的视频里第一次知道了这个枪,也上网去看了维基页面。 这枪的做工是挺好,但枪身老给打裂不全是因为用冲锋枪弹的原因。 按照Ian在视频里7分43秒时的说法,这枪的设计指标就偏低:设计来是打123gr的弹头,950 ft/s的初速的。 现在生产的9毫米子弹最接近这个弹头重量的是124gr,初速都在1050到1150 ft/s之间。 所以这枪的设计指标整整比正常子弹低了100到200 ft/s。 打124gr的弹头9毫米都得减药,打其他9毫米当然也得是减药的,更不用说+p了,那对这枪来说就是毒药了。。。 :face_with_hand_over_mouth:

这得坐下来,泡杯茶,慢慢欣赏兄台的好文章。芬兰的,就得看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