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瑟C96 (C为Construktion)可谓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把手枪了。我记得小时候还不知道枪到底是啥的时候就基本上每天在抗日,革命,民国神剧看到这把枪。作为全世界第一把军用制式的半自动手枪,这可以算是最最著名的手枪之一了。中国人也管它叫驳壳枪,盒子炮。我本来还以为“盒子”是指它长得像盒子。知道最近才知道原来是因为它的枪套就是一个木质的盒子。我真是孤陋寡闻…它的详细规格历史啥的随便百度谷歌可以查得到,这就不多说了。这里只分享一下我这一把的一些有趣的背景。
这把C96是前几个月以950刀收的(不含税,运费,手续费)。枪膛目测没被少操过,虽明亮但只可以隐约看到有膛线。用铅块通过测量枪膛直径0.309”。保险被人为拿掉(弄丢?)。看到很多五四式手枪的保险也被拿掉了,是不是中国人都觉得手指保险才是王道?1933-1934年生产1930(1930-1939期间)型号。空弹匣情况下枪栓不可锁后,发现是因为弹匣弹簧变形导致不能推到最上方顶着枪栓,换了个新的就解决问题了。枪栓不对号,但是其他内部零件有号码的都对号。我这把比起其他卖相好一点的C96要最少1500-1600刀,950刀可算是非常韭菜价了。而且我是冲着“德國製”这三个字去的,加上能响就好,其它品相不太在意。(顺便捎带说一下,1930型的改进包括新设计的保险和大一点的桃木手柄。改进项目比较有用的是从这型号开始,研究部门Versuchsabteilung V-Abt开始陆续的引入可分离的弹夹设计。这种设计也被用在全自动的Shnellfeuer型号上。)
之后脸书上联络上一跟毛瑟档案有关系的号 - Mauro Baudino - Paul Mauser Archive。付了50欧后给从毛瑟公司档案库里找到了有关的档案。以下是1934年三月8号中国南京政府通过位于德国汉堡的商行,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要注明一点,毛瑟公司是生产商,不负责直接出货给最终用户),下的5000把C96 1930型(我的这把)和5000把Schnellfeuer型(全自动机关手枪)的订单。两者同是7.63mm口径。售价是每把11.15帝国马克。由于当时的订单没有精细到记录到枪的序号。导致百分百地跟踪和确定到某一个特定序号(例如我这把)的实际出口到中国的日期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无独有偶,在查中文资料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以下资料:
“1934年3月12日, 中信局副经理李耀煌向蒋介石报告:…奉委员长电, 渝, 订买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 经遵查得德制老牌毛瑟一种, 西班牙仿装两种… 价格以西班牙之恩斯达牌…低过德枪一元七角国币。 德枪结构虽属较为坚固, 惟枪杆稍短, 以致射程亦少二百米突。 如订货时要德枪加长枪杆如西班牙式, 则射程当为一致。 又, 委员长曾电喻查捷克手枪, 经遵查得捷克各厂无此种驳壳出售, 合并陈明。…”
订单上的3月8号到3月12号李耀煌跟蒋介石报告说买了5000支只差了四天,且其中有“廿响驳壳手枪五千枝”就要么是指C96 Schellfeuer型,要么是指装有二十发弹匣的C96 1930型。基于生产年份,订单的数量和日期,很有可能我这把C96就是以上订单的其中一支。当然,要是真要较劲的话,有一个文章说过1936年国民政府一次性进口了两万把C96(不过订单数量对不上),也有可能是属于其他一些查不到,没提过的订单。而可查到礼和洋行和中国当时的北洋政府的订单最早可以到1912年9月份“…七密里六三自来得毛瑟手枪二百杆, 连有木匣手把, 每杆连子弹五百粒, 价计京公砝足银五十八两。 共计京公砝足银一万一千六百两。 在天津码头交货。 关税在外…”。
毛瑟档案还提供了一份通过位于德国汉堡一个叫Arbeit的洋行在1930年11月30号下的500把C96的订单。
和一份1931年2月28号也是通过礼和洋行下的4000把十响, 后瞄1000米,7.63口径的C96订单。
不过两者年份有点早,跟我这C96的序列号年份对不上。
之后买了三盒一刀多一发的子弹后拿去靶场试了下。十米之内可以打中身体大小的目标,十米以为就得靠人品了。而且每一两发就卡壳一次,看来还有其它弹簧得换新的。不过我看也就这样,老头都92岁了,且才950刀,就甭跟其它枪比了。
回来把它拆开仔仔细细的清理了一遍,(没拆扳机,据说拆了很难装回去,而且容易弄坏。我这种二逼就算了),发现前一任枪主除了把柄外都有做保养过,挺干净且润滑的。不像我那老汉阳和中正式那样可悲。
最后提醒一下,要是阁下打有“德國製”的C96序号跟我的差不多就不必要再付50欧要一份档案了,应该也是一样的。就分享这么多,也请前辈们多多指教,能补充一下我没有了解到的资料就更好了。
初一半年的语文水平,一知半解的枪支认识,臣妾尽力了,还请非喜勿喷。